服务热线

周一~周六8:00~20:00

文学‖哲学‖诗词‖画语录

黄宾虹画语录

发布时间:2021-08-04访问量:8917次
如何画一幅中国画?你可能很难想象,在中国画里,因时光的不同,仅是山就分为朝阳山、正午山、夕阳山……画法各不相同。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,黄宾虹是怎么画中国画的?来读一读《黄宾虹画语录》第三部

如何画一幅中国画?

你可能很难想象,在中国画里,因时光的不同,仅是山就分为朝阳山、正午山、夕阳山……画法各不相同。

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,黄宾虹是怎么画中国画的?

来读一读《黄宾虹画语录》第三部分——画法,其中涉及中国画的笔法、墨法、章法……甚至具体到一棵树的枝桠,如同身临其境感受黄宾虹先生手把手教学。


  《黄宾虹画语录》由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所记录、整理。从1947年12月到1955年3月的七年多时间里,王伯敏对黄宾虹日常的大部分教学和传授作了笔记。恩师逝世后,据平时的所集所录,他依照黄宾师的论画性质,分画理、画史、画法及杂论四个部分加以选辑、分类、整理成此册,于是便有了《黄宾虹画语录》。

  《黄宾虹画语录》

  · 画理

  · 画史

  · 画法

  · 杂论

  画 法

  ——选自《黄宾虹画语录》
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
山具浓重之色,此吾人看山时即可领会,清初四王画山不敢用重墨重色。所作山峦几乎全白,此是专事模仿,未有探究真山之故。

——1953年对编者语

山以其时光的不同,可分朝阳山、正午山、夕阳山。朝阳山与夕阳山,因阳光斜照,所以呈半阴半阳。正午山因阳光直射,所以近处平坡白,而远处山峦黑,画中山水,常见近处清淡,远山反浓黑,即是此理。如画夜山更宜用重墨。

——1954年对编者语

北宋人写午时山,山顶皆浓黑,为马、夏所未及。

——八十八岁题画

(作画)不难为繁,难为用减,减之力更大于繁,非以境减,应减之以笔。

——1948年《论明季三高僧》

减笔山水,顿有千岩万壑之思。以少许胜多许法也。然较繁密为尤难。

——见杂论稿

古人言有笔有墨,虽是分说,然非笔不能运墨,非墨无以见笔,故曰:但有轮廓而无皴法,即谓之无笔;有皴法而不分轻重、向背、明晦,即谓之无墨。

——见《画法要旨》

作画落笔,起要有锋,转要有波,放要留得住,收要提得起。一笔如此,千笔万笔,无不如此。

——八十九岁题《湖上晓烟图》

笔力透入纸背,是用笔之第二妙处,第一妙处,还在于笔到纸上,能押得住纸。画山能重,画水能轻,画人能活,方是押住纸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元气淋漓,笔须留得住纸,而墨无旁沈,力透纸背是为上乘。

——1954年自题山水册

作画最忌描、涂、抹。

描,笔无起伏收尾,也无一波三折;

涂,是仅见其墨,不见其有笔,即墨中无笔也;

抹,横拖直拉,非人用笔,是人被笔所用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画有四病,邪、甜、俗、赖是也。

邪是用笔不正;

甜是画无内在美;

俗是意境平凡,格调不高;

赖是泥古不化,专事摹仿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用笔之病,先祛四端,此四端:

一、钉头;二、鼠尾;三、蜂腰;四、鹤膝。

四者何谓?

钉头——类似秃笔,起处不明,率尔涂鸦,毫无意味。实则用笔,应该逆来顺受,藏锋露锋,起讫有法。

鼠尾——收笔尖锐,放发无余。要知笔势应有回环顾视。故取形蚕尾为上。

蜂腰——此乃一划一竖,两端着力,中多轻细,粗而不挺,细而不稳。皴法有游丝、铁线、大兰叶、小兰叶者,皆应祛此病。

鹤膝——若枝枝节节,一笔之中,忽尔拳曲臃肿;如木之垂瘿,绳之累结,状态艰涩,未易畅遂,致令观者为之不怡。甚或转折之处,积成墨团。
——1948年节自《画法要旨》稿

(编者按:此文原刊《国画月刊》1935年,这里所录,经先生修改,故与月刊中所载,略有出入。)

用笔须平,如锥画沙;

用笔须圆,如折钗股,如金之柔;

用笔须留,如屋漏痕;

用笔须重,如高山堕石。

至于笨、浊、滞、涩之笔便非重。

——《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》(刊《美术座谈》1953年第八期)

简笔当求法密,细笔宜求气足。

——见残稿原文

笔有顺有逆,法用循环,起承转合,始一笔。由一笔起,积千万笔,仍是一笔。

——见残稿原文

离于法,无以尽用笔之妙;

拘于法,不能全用笔之神。

——见残稿原文

枯藤堕石,以言用笔之遒劲,殊不易到。

——1949年题山水小品

描法的发明,非画家凭空杜撰,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,了解物状与性质后所得。

——《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》

(刊《美术座谈》1953年第八期)

蔡中郎谓,书肇自然,论者以为书当归乎自然,作画亦尔。

——1934年自题山水

用笔时,腕中之力,应藏于笔之中,切不可露于笔之外。锋要藏,不能露,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画非渴笔不苍,又非渍墨不润。

——题画《白龙谭》

写字先明执笔,学画必须读书明理。不观古人书法评论,自难谈发扬传统。

——1938年《宾虹论画》稿

古人于用笔之外,尤重用墨,画中三昧,舍笔墨无由参悟。

——《虹庐画谈》稿

论用笔法,必兼用墨,墨法之妙,全从笔出。明止仲题画诗云:“北苑貌山水,见墨不见笔,继者惟巨然,笔从墨间出。”魏晋六朝,专用浓墨,书画一致。东坡云:世人论墨,多贵其黑,而不取光。光而不黑,固为弃物,若黑而不光,索然无神。要使其光清而不浮,湛如小儿目睛。古人用墨,必择精品,盖不特借美于今,更得传美于后。晋唐之书,宋元之画,皆传数百年,墨色如漆,神气赖以保全。若墨之下者,用浓见水则沁散湮汙,未及数年,墨迹尽脱;蓄古精品之墨,以备随时致用,或参合上等清胶新墨研之,是亦用浓墨之一法也。

——节自《画法要旨》稿

(编者按:此原载《国画月刊》1935年第三期,这里所录者,经先生略有修改,故与原刊稍有不同。)

石涛画语录有谓:“笔与墨会,是为絪缊,絪缊不分,是为混沌。辟混沌者,舍一画而谁耶?画于山则灵之,画于水则动之,画于林则生之,画于人则逸之。得笔墨之会,解絪缊之分,作辟混沌手,传诸古今,自成一家,是皆智得之也。”语甚中肯,学者宜深悟之。

——1948年致子诚信


左:彩色渗破墨色

右:墨点冲破彩色

用墨有:浓墨法、破墨法、积墨法、淡墨法、泼墨法、焦墨法、宿墨法。作一幅画,均可巧妙运用。倘能极其自然,即得上乘之奥秘,可谓之法备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。浑点丛树,自淡增浓,墨气爽朗,此天所不能胜人者。思陵尝题其画端云:天降时雨,山川出云也。董思翁书《云起楼图》,谓元章多钩云,以积墨辅其云气;至虎儿(米元晖)全用积墨法画云。王东庄谓,作水墨画,墨不碍墨;作没骨法,色不碍色,自然色中有色,墨中有墨,此善言积墨法者也。

——1948年节自《画法要旨》稿

(编者按:此文原刊《国画月刊》1935年,这里节录者,经先生修改过,与原刊略有出入。)

墨不碍色,色不碍墨,处处虚灵,非关涂泽。

——见题画山水

墨点冲破彩色与彩色渗破墨色,使人感觉不同,前者性和,后者性烈,故运用此法时,便得讲究。至于何者宜用何处,何者不宜用何处,这要画的人随机应变,不可胶柱鼓瑟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用墨有法,但在灵活运用。如用破墨,淡墨渗破浓墨与浓墨冲破淡墨,效果不同,用得适当,画之表现自然更为充足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皴法变化极多,打点亦可作皴,古人未有此说,余于写生时悟得之。

——1948年对编者语

古人墨法妙于用水,水墨神化,仍在笔力,笔力有亏,墨无光采。

——见《轮墨法》稿

画重苍润,苍是笔力,润是墨彩,笔墨功深,气韵生动。

——1953年自题山水小品